文章作者:白莉
发表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环境监测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重金属污染便是其中之一。重金属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难以降解的无机污染物,通过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等方式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中广泛分布重金属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能力且不能被降解,可以直接通过饮食、呼吸等渠道进入人体,严重威胁人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重金属污染已对不同地区人 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危害:2002—2008年佛山空气铅污染导致52的就诊贫血儿童铅中毒;2006年对邵阳地区614例少儿全血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显示缺锌及高铅问题相对突出;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对铅中毒患儿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导致儿童铅中毒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重金属对人 体健康的风险评价工作
研究发现人体在一段时期内重金属的暴露剂量及身体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的整体水平可以通过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重金属含量体现出来,其中头发是人体暴露于某些毒性元素较好的指示物,且与血液、尿液相比性质稳定,易于采集、运输、储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为世界范围内开展环境监测的一种重要生物材料。
受各地地质环境、饮食习惯及人群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域环境和人体中的重金属富集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本文将中国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南、华中、华东7个地域。以某高 校大一新生为采集对象,通过测定人发中铬、铜、镍、铅、锌 5种重金属的含量,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体型人体发样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和工业发展等因素将研究区域分为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南、华中、华东7个地区;分析不同地区发样中铬、铜、 镍、铅、锌的含量特征,结果见表2。 不同地区人发中重金属含量差别较大。
铬的浓度排序为西南>华东>东北>西北>华中>华北>华南;
铜的浓度排序为华北>西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华南;
镍的浓度排序为华东>西南>华中>华北>华南>西北>东北;
铅的浓度排序为西北>西南>东北>华中>华东>华南>华北;
锌的浓度排序为东北>华东>西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
5种重金属的总浓度排序为东北>华东>华北> 西北>华中>西南>华南
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受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该地区为老工业基地供暖期较长大量燃煤会带来严重的大气和水体污染;其
次为华东地区该地区经济发达各项产业整体较其他地区领先工业及交通运输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华北地区金属冶炼、能源热力等产业较为集中其重金属可能来源于此。
所有地区发样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浓度排序为锌>铅>铜>镍>铬;锌的浓度水平在5种元素中最高,锌作为人体必需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引发疾病。锌作为人体必需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引发疾病,IAEA公布的发锌含量的正常范围为138~308μg/g;本研究中多数发样中的锌含量都低于该标准值表明居民锌缺乏现象较为普遍相关研究学者提出将非职业性铅接触的正常人发铅上限定为30~40ug/g。本研究样本数据显示所有地区样本中的铅浓度均高于该上限值,说明铅污染较为严重存在较高的暴露风险。环境中的铅主要来自相关工业生产如铅及其他金属矿的采选、冶炼、冶金等工业排放以及汽油和煤炭燃烧排放的废气等。不同区域、不同饮食习惯 对发铅含量影响也很大;铜与锌同样为人体必需元素IAEA公布的发铜含量正常范围为9.6~20.6ug/g。本研究所采集发样的铜含量大都高于该正常值上限,说明人们存在不同程度的铜暴露风险。镍与铬没有相对统一或正式 的浓度限值规定,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相比,本研究发样中镍与铬的浓度偏高。矿石开采、冶炼及相关工业加工等过程都会产生含镍和铬的废气、废水、废渣使其富集在环境或人体内,因此矿石开采可能是发镍和发铬的暴露源。